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于2006年获批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7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设置“细胞生物学”和“植物学”二个专业。于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12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共设置“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六个学术型学位和一个“学科教学(生物)”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学院高水平科研和应用研究的带动下,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获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3人。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从事科研的综合素质,有多名毕业生考取了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博士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培养目标

  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较好地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现代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能够独立地进行生物学相关实验和科研,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6级或相当于6级水平,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掌握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专业常规软件的使用和结果分析方法。

  二、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学制2-3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为3年。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硕士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建议同一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发挥集体培养优势。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

  3.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结果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6.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学分不少于12学分。

  四、研究方向

  1、植物学

  ①系统与资源植物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1)植物系统分类、植物亲缘关系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2)通过发掘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抗逆基因和有效成分基因,从野生水稻和野生大豆中寻找高产、优质、高抗的优异基因,培育高产、优质和多抗性作物新品种的有效途径,为基因工程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奠定基础;3)开展早熟苹果、加工鲜食两用黄桃和生食大果山楂等新品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

  ②植物抗性生理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1)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抗UV-B的分子调控机制,在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应答UV-B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响应紫外胁迫的信号转到机制、环境胁迫下对植物光系统的影响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植物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HSP)的功能分析。分离到甜椒的多个sHSP编码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在sHSP对植物光系统的保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二、微生物学

  ①分子病毒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1.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的机理研究。包括鉴定新的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因子及其阐明其作用机制;2.病毒运动蛋白功能研究;3.侵染重要经济作物和养殖动物病毒的基因功能研究,国内病毒的变异种的鉴定,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检测技术和病毒的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等。在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因子作用机理的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②应用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①重要微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活性研究;②重要微生物菌种的分离与鉴定;③微生物活性制剂的研制与开发。研究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液体发酵、凝胶层析、高效液相分析、核磁共振和药理学分析等技术,探讨重要微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挖掘重要微生物资源,为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奠定科学依据。

  三、细胞生物学

  ①细胞结构与功能

  研究方向主要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1)分子细胞生物学。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动物细胞发生过程、细胞代谢机制以及在动物系统学中的应用;揭示动物细胞胁迫因子及生物活性物质对细胞形态、细胞发生、酶活性以及代谢等生理机制的影响。另外还研究畜禽免疫学、抗病育种及肉质相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生殖细胞结构与功能。主要以鱼类生殖细胞及胚胎为对象,利用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电镜组织化学、精子及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殖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与系统发生的关系、鱼类生殖细胞及胚胎的低温生物学特性、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3)神经细胞生物学。应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技术结合现代药理学方法对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和分析。

  ②细胞信号转导

  研究方向主要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手段研究:1)植物逆境应答的信号转导网络,包括NO信号、激素积累和细胞骨架动态变化及相互间的联系;2)模式植物应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死亡的分子机理及死亡方式分类。

  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①生物物质分离与功能研究

  研究以天然氨基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凝胶色谱、超滤、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物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同时从整体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功能,并进行应用基础研究;金属蛋白/金属酶等的结构、性质与功能研究。从蛋白的基因表达、分离纯化表征和化学生物学性质到利用定点突变和谱学等技术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与功能关系。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动力学研究。

  ②基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

  研究方向主要运用基因克隆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多种基因克隆载体进行改造,构建高效、高通量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并开展多种应用研究。运用转基因技术开展培育高产、优质和多抗性作物新品种的有效途径,为基因工程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奠定基础。

  ③分子育种

  本方向主要以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为研究方向,利用分子标记等技术,解析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结合传统育种,对重要农艺性状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聚合育种;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载体(VIGS)开展大规模基因功能验证;通过人工诱变和筛选自然物质资源,创造优异的物种资源。

  五、动物学

  ①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动物学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自由生活线虫分类及其生态学研究。探讨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发挥其环境质量监测与指示功能。(2)节肢动物特别是弹尾纲(Collembola)动物的生物学及系统分类研究;(3)宏-微观尺度下土壤动物的环境指示作用及毒理学研究;(4)自然环境中动物生存与进化策略研究;(5)生物入侵监测、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研究。

  ②动物生理生态学

  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动物个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整合研究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多样性及其功能进化意义,阐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生理机制。 1、从能量学角度研究动物的体温调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褐色脂肪组织(BAT)解偶联蛋白1(UCP1)在动物适应性产热调节中的细胞和分子机制。2、以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为模型,深入研究能量收支与体重调节的内在联系。3、野生小型哺乳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量学策略和调控机制等。

  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2011年开始招生。专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生物学教师。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实践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生物学发展前沿专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外教育简史等课程。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0